在大都市里,幾十元一杯的咖啡稀松常見。但是,在我國咖啡主產區云南省,咖啡豆的收購報價是15元一公斤左右。云南省咖啡協會公布的數字是,2015~2016年采收季,企業從咖農手中收購的一公斤咖啡豆均價在13元~14元之間,市場貿易價維持在16元左右。
云南咖啡產量占全國的99%,可是咖農一公斤咖啡豆的收入卻換不來一杯咖啡。云南咖啡是全省第二大創匯農產品,但高產優質種植基地還不多,相當數量基礎設施薄弱,受此制約,處于低產低效的境地。而加工、營銷過程更是"短板",使得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。
中國咖啡的世界地位取決于云南
中國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陳振佳表示,截至2016年初,中國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80萬畝,總產量14萬噸,占全球總產量的1.5%。全球有70多個國家生產咖啡,產量超過10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21個,中國是其中之一。
在中國,咖啡種植集中在云南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上世紀60年代,我國咖啡種植是以海南為主,當時海南咖啡種植面積多達20多萬畝,50多年后的今天,中國咖啡種植以云南為主,而海南的種植面積降至不足一萬畝。
" 云南有著適宜咖啡生長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,主要有德宏、保山、普洱、臨滄四大產區,咖啡總種植面積高達177萬畝,總產量13.9萬噸,占全國的99%以上。"陳振佳說。
目前,云南咖啡近六成的產量來自普洱,截至2015年底,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5.57萬畝,產量5.79萬噸,咖啡出口到美洲、歐洲、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作為中國咖啡產業發展的縮影,"云咖"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中國咖啡在世界的地位,但長期以來,云南以單純出售咖啡豆為主,與下游加工配套不足,利潤空間不大,加之咖啡種植面積發展過快,質量難以控制,漸成發展隱憂。
種植"靠天吃飯"缺乏加工包裝
存在于咖啡行業的每一個鏈條里的不利因素,讓云南咖啡長期處于低端狀態。
" 云咖"面臨的窘境,要從咖啡園里說起。"目前云南的咖啡豆只有在樹上的時候品質是好的,摘下來就不一定了。"農戶沿著咖啡林不加挑選地統一采收,品質不一的咖啡果混作一堆,又沒有初加工設施,只有依靠自然晾曬,一下雨就發酵?;究刻斐燥埖姆绞?,讓質量損失極為嚴重。" 種植方式粗放,折射的是行業標準的缺乏和混亂。農戶種植自創一套標準、企業種植一套標準、加工生產又是一套標準……在許多專業人士看來,這樣的混亂局面導致了云南咖啡普遍質量不穩定,不少咖啡企業難以連續兩年拿出同樣質量的咖啡豆,這也是云南咖啡價格始終略低于國際價格的根本原因。
" 一是鮮果采摘質量差,未成熟果過多;二是缺乏青果分離技術設備,鮮果質量良莠不齊;三是缺乏機械脫膠技術設備,導致質量參差不齊;四是缺乏機械干燥技術設備。"云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胡路告訴《工人日報》記者。
精深加工的短板,使得云南咖啡以原料出口為主。記者了解到,甚至有國外企業指明只要云南的原料,即便本土企業具備一定的精深加工能力,也得不到對方太多的信任。 原材料收購價格低,也讓種植者的積極性備受打擊。當收購價過低時,咖農會選擇棄管,或是砍掉咖啡樹,種植其他作物。
補齊短板需要發力深加工
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如果想爭奪咖啡市場的國際話語權,必須走深加工的道路,才能影響國際咖啡期貨收購價。云南當地的咖啡行業從業者一直在這方面謀求突破,需要一兩家龍頭企業站出來,起帶頭作用,進行深加工,改變包裝方式,實現包裝形式多樣性,可采用廈門雙勵包裝設備有限公司生產條狀咖啡包裝機包裝、掛耳咖啡內外袋包裝機包裝、咖啡餅內外袋包裝機等來提升產品檔次,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,搶占國際市場。
(來源:工人日報 原標題:云南咖啡產量占全國99% 缺乏加工標準)